虫纹麻蜥

Eremias vermiculata   Blanford
   

  572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眶下鳞伸人上唇鳞之间。股孔列相距甚近,中间有鳞4-6枚,每侧股孔15-23个。背部中央有纵条,两侧有斑点或由此而成的虫纹。
形态 体形修长而甚平扁,头体长47-63mm,尾长90-120mm。头长为宽的1.5倍,约占头体长的1/4。吻尖,与头的眼后部等长,吻鳞宽与高度大致相等。鼻鳞3枚,鼻上鳞内缘于背面中线彼此相接,与后侧的鼻后鳞同接额鼻鳞的前缘;鼻下鳞位于前面3枚上唇鳞的上方,但不与吻鳞邻接。前额鳞2枚,内侧连接,前缘斜接单枚额鼻鳞,外侧与后颊鳞的背面相接,后方紧接额鳞前缘。额鳞单枚,前大后小似盾,前缘斜接单枚额鼻鳞。自额鼻鳞至额鳞中间有纵形浅凹,后方接额顶鳞。额顶鳞1对,内缘互接,后缘正中为小盾形的顶间鳞,外侧斜接顶鳞。顶鳞成对,是头部最大的鳞片,内侧前缘接顶间鳞;顶间鳞小。无枕鳞。颊部略凹,颊鳞2枚,前颊鳞长大于高度,背接额鼻鳞,下部位于第三、第四上唇鳞的上方;后颊鳞较大,前窄后宽,背面与前额鳞的外侧相接,下与第四、第五上唇鳞相接,后缘分别与第一上睫鳞及第一眶下鳞相接。眶上鳞2枚,前小后大,四周以粒鳞与额鳞、额顶鳞、上睫鳞隔开,后眶上鳞之后有一较小的第三眶上鳞。上睫鳞5-7枚,第一枚最长。眶下鳞3枚,第二枚最大,长弧形,上缘有棱起,下方伸人第六、第七枚或第七、第八上唇鳞之间,接近口缘。下眼睑不透明,中间部分的鳞片较大。上唇鳞(8) 9-12枚,下唇鳞7-9枚。颞部被平滑的粒鳞。耳鳞大而明显,耳孔长圆形,前缘无齿状突。颔片5-6对,前面3对在颏鳞后互相连接;颔片相接处至领围的一纵列鳞33-43枚。领围平直或呈弧形,最后一列鳞大。
颈与头宽相等或略窄。背部被平滑的粒鳞。腹鳞正方形或长度大于其宽,一横列鳞16-20枚。上臂部除背侧后方的鳞较大外,均被粒鳞;一下臂前侧有一列大鳞;前肢贴体前伸可达眼前部,指细长,指长顺序4-3-2-5-1,爪尖细,黄白色。后肢贴体前伸至肩部,大腿的前缘覆一列大鳞片,背面被粒鳞;小腿的腹面外侧有一纵列大鳞,内侧2列鳞片略小;趾纤长而侧扁,有一列起棱的趾下瓣。每侧有股孔15-23个,股孔列的间距狭窄,有鳞4-6枚,股孔前有5-6列鳞片较大。尾背的鳞环排成斜列,除尾基外均被棱鳞。
背面浅灰色或灰黄色,头及背部两侧有黑色小点或虫纹,背部正中有3-5条黑色纵纹,往后延伸至尾基汇成一条;腰侧的浅纹上方有一黑色纵带,沿其两侧到达尾的中部;四肢背面多白色圆斑。腹面全为白色。
幼蜥的体纹与成蜥相仿,背上有3-4条黑色纵纹,纹间有与之平行的白色条纹。

大小
生物学

栖息于荒漠琐琐林中的固定沙丘上,或居住在戈壁滩的乱石下,生活环境极其严酷,有时则集群在开垦地附近的灌丛内(敦煌)。洞穴短,洞口扁圆形。虫纹麻蜥在午前气温升高时到灌丛和草堆中活动,也在山前(祁连山)冲积扇的戈壁滩进行索食,大量捕食同翅目昆虫的幼虫和若虫,5个蜥胃中的虫数分别为8、18、22、2、25只,此外,还包括一部分半翅目和膜翅目的种类。6月下旬,雌蜥输卵管大多怀卵2枚,最大卵径可达9.Omm * 8.5mm。

生境信息

栖息于荒漠琐琐林中的固定沙丘上,或居住在戈壁滩的乱石下,生活环境极其严酷,有时则集群在开垦地附近的灌丛内(敦煌)。洞穴短,洞口扁圆形。虫纹麻蜥在午前气温升高时到灌丛和草堆中活动,也在山前(祁连山)冲积扇的戈壁滩进行索食,大量捕食同翅目昆虫的幼虫和若虫,5个蜥胃中的虫数分别为8、18、22、2、25只,此外,还包括一部分半翅目和膜翅目的种类

国外分布

国外分布于蒙古。

国内分布

东起内蒙古西部阿拉善沙漠,经甘肃北部、河西走廊西部、哈密而延伸到新疆天山山脉南部地区。内蒙古(三道坎、巴彦浩特、阿拉善左旗、阿拉善右旗、额济纳旗)、新疆(叶尔羌、喀什、且末、民丰、于田、库车、哈密、和田、吐鲁番、若羌、洛甫、焉耆、叶城、罗布泊)、甘肃(敦煌、酒泉、金塔)、青海(西宁)、宁夏[(据N. N. Szczerbak, 1974) ]